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书画 -> 列表

钟如如:以刀代笔,于方寸间见真淳

2020年05月26日 14:27:54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荏苒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钟如如,出生于万全镇宋桥社区,教育工作者,系浙江省书协会员、温州市篆刻创作委员会会员、温州市书法教育委员会会员……

  

  

  她的书法或篆刻作品曾获温州市首届“墨池杯”篆刻提名奖、温州市首届农民书法大赛优秀奖、浙江省视觉文化作品铜奖;曾入展浙江省百名女书家展、浙江省首届女篆刻家展、浙江省第一、二、三、四、五届女书家展、浙江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大展、第八届沙孟海奖全浙展、浙江省第七届陆维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展、2010年中日韩国际妇女篆刻交流展、2018年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展,作品入藏“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

  沿楼梯拾级而上,可以看见钟如如工作室里挂着的字画,有的着墨巧妙,别有一番雅趣;有的笔力劲挺,独具个性;还有的稚气未脱,却也天然有真趣。钟如如告诉记者,因为她喜爱篆刻,所以篆书作品基本是她所作,而那些楷体字,则是她孩子的作品,至于那些略带稚气的字,则是她学生的作品。

  钟如如的性子安静。小时候,她的爷爷写春联,她就会帮着拉春联。与她年纪相仿的孩子也不少,但大多贪玩,不愿意帮忙。唯有钟如如,爷爷写到半夜,她就跟着拉到半夜。“我喜欢听爷爷讲笔法、讲春联。上初中后,虽然我很少再帮爷爷拉春联,但那墨汁的香气还时常回荡在我的记忆里。”

  作为师范类学生,铅笔、钢笔、粉笔字以及普通话是必修课。校内,她向书法老师学习颜体;校外,她又另觅名师,学习魏碑。课余时间,她几乎都浸泡在近墨阁(学校习书场所),时常到了学校熄灯时间还舍不得离开。

  毕业后,钟如如忙于教学的同时,带起了兴趣班。她告诉记者,忙碌的工作让她不得不暂时放下进修书法的念头,但她想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学生。在当时,学校的习书氛围并不浓厚,许多家长甚至觉得学习书法是在耽误文化课。钟如如有自己的坚持,学习书法的孩子少,她也照样教。

  2006年,钟如如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黄国光的书法课堂,而她自己,也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有书法基本功,她在篆刻的道路上走得顺利。篆刻虽说用的是巧劲,但初始的练习也时常刻破石头,甚至手伤出血。钟如如很是感慨:“黄老师的引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多亏黄老师的鼓励,让我对篆刻一直很自信。记得当时,无论我刻成什么样,黄老师都给予鼓励与肯定,他的赏识教育是我篆刻学习的动力。”学习篆刻半年多后,钟如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国展。似乎是意料之外,又似乎是在意料之中,她的作品入展了。

  在钟如如看来,母子俩有共同的爱好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他们经常一起练字、篆刻、看展、听网课……钟如如喜欢隶书,而他的孩子喜欢篆书。他们时常以不同的字体去书写同样的主题,相互评价、指正,然后再创作。他们互相欣赏,又有各自的理解。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产生的小摩擦反而能促使彼此成长。“有一次,儿子刻了一方印,在盖章时,印却裂了。那是一枚名章,印文的设计与刀法都非常理想。一枚印章从打稿到设计,再到刻完,要两到三小时。而此时,他马上要出发去往另一座城市,重刻已经来不及。我们互相探讨后,决定给印章做个残破。”凭着多年来对古印章的理解,钟如如将破损处的斜对角轻轻磕破。经过后期处理,这枚印章印出的字虚实呼应,更显苍茫,有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如如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她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停止。从汉印的学习到流派印的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钟如如付出的时间不可谓不多。十多年来,她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书法、篆刻之中。裁一摞纸,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买百来方石头,定下一个月目标;推掉逛街、聚会、饭局,将计划排满……这是钟如如十多年来的常态。近几年,她更是将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西泠印社主办的林剑丹篆刻高研班、来一石篆刻高研班……她倾尽所有时间,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她笑称自己已经没有朋友了。她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篆刻上。

  篆刻,以刀代笔,离不开书法。刀法基本功的掌握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月,而对于篆法和书法,就算花费一生时间也只能学到冰山一角。钟如如告诉记者:“裁纸练字、屯石篆刻,这样单调的事情能执着以恒,靠的是打心底里的喜欢与那份执念。”作为教师,她收获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作为书法、篆刻道路上的探索者,她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魅力。是的,对于书法、篆刻,她是打心底里喜欢。

  

  

  

  

  

  

  

  

  

  

网络编辑:谢天涯

钟如如:以刀代笔,于方寸间见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