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荏苒 编辑 王秀华
兰衍局,别署冶斋,畲族人,1980年12月出生于鳌江,任鳌江镇第七小学校长,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王迅、周鸿图等。其作品曾入展浙江省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全国教师书法大赛铜奖、浙江省第六届青年书法选拔赛优秀奖等。
初次见面,兰衍局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呈现于记者面前。约摸30厘米见方的作品以白色托底,展开的浅色扇面上,“琢玉成器”四个字依次排开,似儒雅君子,刚柔相济、疏朗有韵。随后,在文化氛围颇浓的“回书院”中,他将自己的故事缓缓讲来。
兰衍局真正开始习书始于就读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期间。该校是一所十分注重学生书法的特色学校,粉笔、钢笔、毛笔是学生们的必修课。每天中午和晚上,学校都为学生安排了书法学习,而为书法特长生开设的“近墨阁”更是兰衍局常去的地方。
就读师范的第二年,他与其他书法特长生自发组织小课,向丽水市书协主席王迅学习。作为文学教师,王迅十分注重字外功夫。在指导学生练习书艺技法的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这为兰衍局今后进一步研习书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两年时间,兰衍局在王迅的指导下临摹《兰亭序》等行书字帖,探索行草书奥妙。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陆陆续续地参加丽水地区的书法赛事。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展厅时,他对书法的热爱也更增一分。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墨城乡南洋完小。住校任教的日子漫长而孤独,他便将闲暇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读书临池不放松,守住寂寞做真功。”他将师长王迅的话时刻记在心里。他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习书、书艺交流上,也用在了参展、看展上。
4年后,他被调到鳌江一小任教。此时的他虽然忙碌却仍坚持笔耕,勤习不辍。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对书法的兴趣一直不减,任何学习的机会都会尽力把握。记得有一次,我在温师院(老院)函授期间,因为发现陈忠康老师晚上在附近学校授课,便带上“林散之”先生的字帖去找他讨教。陈老师对于我带的这本书法杂志十分感兴趣,当场就写了多幅作品。这让我现场感受到了他行笔时如行云流水的美感。之后,我多次跑去听他的课。函授结束后,陈老师的作品也成了我搜集的对象。”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就是因为这次邂逅,他的书风有了一次转变,由原来的大字渐渐往小行书方向发展。也正是由于这次邂逅,他的书艺有了一次突飞猛进。他的小行草陆续入展省、国家级书法展。
调任鳌江小学后,闲暇时间虽然更少,但他总能见缝插针,为习书腾出时间。出差时,他倾囊购书;闲暇时,他梳理书法知识体系、参加高研班;连续2年时间,他坚持每个月自驾前往杭州,向周鸿图(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学习褚遂良楷书《阴符经》。美院科班毕业的周鸿图对于书法的认识全面而深入,这让兰衍局在习书的道路上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开始注意习书时的发力技巧,开始注重不同笔墨纸砚在使用时的细微差别,开始近距离感受真迹笔法奥妙……并于近两三年自学小楷。
他告诉记者:“对字的感觉来自日积月累,从临摹到创作,直至书风的形成,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博览群书经历沉淀后,那一股气韵便逐渐成型。而修炼书法的过程,亦是研习文化的过程。多年来,兰衍局的书法由豪放的大字行书到潇洒的小行书,再到朴实的楷书,正是他经历沉淀后,渐渐归于平静朴实的结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