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甜蜜”的甘蔗路

2020年11月03日 09:50:00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陈云散 文/摄 编辑 宋淑莹

  金秋时节,麻步镇陶贡村弥漫着甜蜜的红糖香。这个村,有三分之一村民以种植甘蔗为生。每到此时,300来亩农田里的甘蔗,一一被运到红糖厂,香味就是从这传出。

  正在忙着制作红糖的李丕达,今年46岁,是土生土长的陶贡村人。种植甘蔗近10年、原本话不多的他,谈起甘蔗田里的致富密码时,打开了话匣子。

  

  第一次制作红糖 吸引了几百人观看

  “看,这几片甘蔗地,都是我承包给村里农户打理的。”记者跟随李丕达来到距离他家不远处的甘蔗地,每走过几亩地,就能看到田里节节高的甘蔗,绿叶茂盛,长势喜人。“我们村里种的都是专门制作红糖的甘蔗,皮较硬,甘蔗身较细,甜度在20%~22%,比其他品种的甘蔗甜得多。”与李丕达聊到为何要种甘蔗的话题时,他给出了“想找到儿时的香味”的答案。

  

  

  10多年前,李丕达和妻子二人在义乌做点小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丕达看到义乌红糖的制作过程,瞬间,儿时村里家家户户种甘蔗、飘糖香的回忆全部涌入了脑海。2011年,李丕达带着一份回忆和一丝欣喜回到了老家陶贡村,回来后才知道,此时的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种植甘蔗了,也几乎看不到儿时记忆中的红糖厂。“红糖是我小时候的回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就算没人做了,我还是要去试一试。”李丕达的脸上显出了坚定的神情。

  种植甘蔗这件事,对原是农民家庭出身的李丕达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制作红糖的记忆已有些淡忘,于是,他向村里的老师傅拜师取经,慢慢摸索,手艺娴熟后便开始拉着全家人投入了甘蔗种植和红糖制作。

  甘蔗与其他水果一样,一年一结果。每年正月过后,甘蔗苗就要播种下去,在生长期使用肥料加以灌溉,经过除草、除虫害等日常护理,到了农历十月底左右就能成熟了。“我们一年四季都很忙,夏季是最忙、最累的时候,因为天气很热,而且虫害比较多。在砍收的时候,蔗衣的边缘十分锋利,每次都要包裹严实才行。”李丕达说,虽然忙且累,但一点不觉得辛苦。

  种植的第一年,李丕达熬制的红糖卖出的收益都是来自附近村民。他还记得第一次制作红糖时,就在自家后门,几百位村民围在边上观看,不管男女老少都盯着他,就像看马戏团的表演似的。那次熬出的红糖被村民一抢而光,他们品尝后纷纷反馈,这就是他们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熬制的红糖有了收益,积累下了好口碑。“现在的人讲究养生,红糖也是好东西,而且有那多人需要,我就想,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下去。”李丕达说。

  

  2万多公斤红糖被“放鸽子” 开始转变销售模式

  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重拳。

  头三年,李丕达的甘蔗地慢慢发展到十余亩,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等因素,每到台风季节,他的甘蔗地都会受到不小的损失。“这几年,将甘蔗转移山上后,反而不刮台风了。”李丕达打趣说,那年台风过去,他跑到田里看着风雨摧残后的甘蔗,摇了摇头,满脸失落。附近村民见此情形说:“这人不会种,要亏本了……”虽然,甘蔗地的损失让李丕达忧愁,但他没有就此放弃,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将困难逐步攻克。

  

  

  2014年,李丕达成立了自己的糖业合作社,将红糖制作的重心就转移到了销售上。于是,他开始四处学习,学习如何经营合作社、拓宽销售途径,让更多农户加入他的合作社,一起将陶贡村的红糖产业发展起来。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李丕达的甘蔗地和其他农户的甘蔗地,加起来有两三百亩。他算了一笔账:一亩甘蔗地产量最少有5000公斤的甘蔗,能熬制出450多公斤红糖,100亩甘蔗地就能有45000公斤红糖。看着估算出来的庞大数字,李丕达开始犯嘀咕。“当年没有想过做农业有这么大风险,成本也很大,现在想想还挺大胆的。一开始,小规模种的时候,看不出差距,大规模种植后,就发现销售有些难度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年做出的2万多公斤红糖被“放鸽子”的事。

  有了头三年积累的一些口碑,李丕达的红糖吸引了一位外商人的目光。那位外商人经营的是养生食品相关行业,需要大量的红糖,他前往李丕达的红糖厂和甘蔗地实地勘察后,定下3万多公斤的红糖,并有意向长期合作。那时,商人们的交易方式多是预付定金,外商人付了定金,李丕达制作出的3万多公斤红糖只供给他这一个客户。

  然而好景不长,那位外商人经营的生意面临倒闭,李丕达的红糖他也无法全额买走,最终只拿走了1万多公斤。巨大的损失对李丕达而言,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剩下的2万多公斤红糖以低价每公斤8元卖给当地养猪的屠户,红糖变成了喂养猪仔的营养品。即使这样,2万多公斤红糖也还是陆续卖了两三年,最后实在没办法,送的送,扔的扔,这批红糖就这样“卖”光了。

  “从这之后,我就不再走订单形式了。我想着,我们家就在马路边,来往车辆又多,为什么不直接在家里卖呢。”就这样,李丕达拉着妻子开始规划起了门店销售的路子。

  

  日子越过越甜 合作社队伍越发壮大

  两年前,李丕达的“陶贡红糖”通过了省级名特优农产品的称号。现在,他的“陶贡红糖”商标也已经通过审核,等商标下来,就计划进入超市。同时,还衍生出了红糖花生酥、红糖麻花等产品。

  李丕达的家就在陶贡村路口正对面,门前放着两个可推车棚,每年等红糖制作好了,就摆在车棚里卖。一个放在店门口,另一个就推到下一个村口卖,这样来往顾客看到时就能捎上几份红糖带回家。

  

  

  从陶贡村路口进去,绕过几个弯就到了李丕达的红糖厂。红糖厂内摆着10口铁锅,采用柴火烧制,从清净、熬制到成型,李丕达的红糖熬制过程保留了最传统的制糖工艺。他介绍,红糖厂里共有10位制糖师傅,到了甘蔗采收季,将砍好的甘蔗洗净,推入榨汁机,经过滤后倒进最大的锅里,持续搅拌让甘蔗汁反复蒸煮翻动,然后一口锅一口锅地舀过来。随着水分慢慢蒸发,糖分浓度逐渐增高,等到了最后一口锅,就能看到金黄色的糖浆了,一天下来能制作出650多公斤红糖。“熬制的步骤比较简单,但没有固定的标准,浓度、温度等关键因素全靠经验来把控。”

  既要种甘蔗又要做红糖,还要找销路,这让李丕达忙得不可开交。近两年,他开始与村里的农户合作,将自己的地分几亩给农户种植,自己帮忙指导、监督,等甘蔗成熟后,帮忙代加工制作红糖。一来二去,他的合作社队伍逐渐壮大,农户们有了新收益,村里的其他种植户也就都加入了他的合作社,许多同行也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10多年过去了,李丕达搬出了原来住的砖混结构两层小楼,用甘蔗红糖赚的钱,盖起了5层新房,家具齐全。前两天,全家人还在家中为20岁的孩子庆祝生日,气球贴满墙壁,温馨又甜蜜。“种甘蔗是个辛苦活,虽然很累,但看到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也觉得值了。”李丕达笑着说。

  陶贡村里的甘蔗,让村民们生活节节高、节节甜。

网络编辑:周昌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甜蜜”的甘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