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编辑 王秀华
清前期平阳诗人黄云岫在赴温州的途中经过净水桥,感慨“三藩之乱”时清军贝子福喇塔部队与耿精忠部将曾养性部队在此作战,烧杀掠夺,致使生灵涂炭。于是,写下《过净水桥有感》(丙辰,官军败耿兵于此)一诗:“此地当年作战场,投鞭虏势正披猖。靖南未肯安臣节,败北宁堪拟国殇。空叹弄兵鏖赤子,更怜压寨累红妆。(时避乱,妇女俱为将士所俘。)承平刁斗今销歇,剩听渔歌韵抑扬。”道尽了战乱之际百姓妻离子散、流离颠沛的苦楚。
一、黄云岫及静观楼
黄云岫,康熙、雍正年间平阳县城西郭人,平阳诸生。他少年时跟随平阳县城东郭的岁贡吕弘诰读书。吕弘诰为清初平阳著名学者,康熙甲戌年岁贡,主编过康熙《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吕弘诰,字克俊,一字宸书,东郭人。幼颖悟过人,弱冠入庠,试辄冠军,经史子籍博览淹贯,诗赋援笔而就。康熙甲戌岁贡,老困场屋,结社葛溪,门多知名士。年八十馀,手不释卷。顺治间,邑人贡生陈文谟为《县志》八卷,康熙癸丑重修,至是弘诰辑为十二卷。著有《葛溪文集》《诗集》。”康熙三十七年(1698),吕弘诰受县令王奕鹏邀请,担任过平阳金印渡义塾的塾师。
黄云岫为吕弘诰得意门生。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吕弘诰)弟子以诗名者,有黄云岫,字逸青,西郭人。由邑庠入监,沈潜力学,恬淡寡营,以诗礼持躬,虽盛夏,必衣冠见客。家构一楼,寒暑其上,晨夕苦吟,所著有《静观楼诗集》,邑令王元位为之序。”《东瓯诗存》载:“黄云岫,字逸青。平阳诸生,著有《静观楼诗集》。【按】黄云岫,字逸青,平阳人。少从同乡吕弘诰学,由县学入国子监,屡试不利,乃隐居凤凰山麓,以书史自娱。著有《静观楼诗集》。”黄云岫《静观楼诗集》中有《挽吕宸书夫子》一诗:“十载从游仰斗山,突传一旦弃尘寰。楼中作记需才学,地下修文伴卜颜。八秩膺扬终未过,千年鹤化自空还。葛溪遗藁存吾党,捧读吞声泪欲潸。”他在诗中悼念恩师吕弘诰,说自己跟随吕弘诰学习过。
黄云岫居住的静观楼在九凰山北麓山下的平阳县城西郭。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载:“静观楼,在西郭昆山麓,前临龙湖。清黄云岫所居。”昆山即九凰山,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锦屏山东南为昆山,雄丽峻拔,为县城表镇。顶上有巨岩,又名古岩山。山上旧有二木,冬夏常青。下空洞,可容数十人。西一峰曰南屏山。山自西迤东降为平衍,至街右,复环曲而西,别起陡峰,为九凰山。苏伯衡《西枝草堂记》云:昆山中脊支而为九。故又曰九凰。”而龙湖,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亦载:“城外河分二支:一自龙湖南流,受昆山水,转东出普济桥。岭门水北流入之。又迳安龙桥。沿城而东,折北出长青桥。与埭下河合。复分支东迤入东塘河,其干河仍北行,折西会北水门河,与北塘河合。”故推测,黄云岫的静观楼,就在九凰山北麓下的“大岩下”,此处恰好是“西郭昆山麓,前临龙湖”。1985年版《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载:“大岩下路,位于九凰山北麓大岩下,故名。南接西坑路,西连栏杆桥路。全长120米,宽2米。”而《东瓯诗存》所说的黄云岫“隐居凤凰山麓”有误,应是“隐居九凰山麓”。
黄云岫曾在县学读书,后入国子监学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被录取。他潜心研究学问,性情淡泊,为人处事注重礼仪,即使在盛夏季节有客人来访,也必定穿上长衫、戴上帽子见客。时平阳县令王元位为其《静观楼诗集》作序。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王元位,字升揆,吴县人。进士。康熙五十年知县,秉性仁慈,克己恤民。在任十四年,蠲减杂徭,民无他异,振兴文风,详请加额。去任之日,邑民聚哭于庭。”王元位在《静观楼诗集序》里云:“黄君逸青,年未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吕宸书先生,昆名宿也,早从之游,为高弟。时艺、古文无不工,尤长于诗,乃数奇不偶,隐居凰麓,以书史自娱。山楼清胜,题曰静观。凡天地山川、昆虫草木,兴会之所流连,性情之所寄托,千汇万状,尽态搜妍,自新机杼,非同世俗掇古句、袭陈言、自号风骚者也。余下车即识逸青,恂恂儒服。后获睹其诗文,始惊为博雅君子,然犹未窥全豹。今出兹集见示,选声则金石铿锵,撷句则云霞绚烂,胜情幽趣,诚有得于静观之旨。回想昔年烹鲜斯土,未申荐剡,顾令文行兼优之士栖迟寤歌,不觉惶然愧云。”王元位对黄云岫的为人与学问评价非常高。
二、净水桥不在平阳
瑞安孙延钊《明季温州抗清事纂》云:“丙辰,海上称永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1676)。……官军败耿兵于平阳净水桥。”并注:“黄云岫《过净水桥有感》诗注,见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十三。”孙延钊认为康熙十五年清军与耿精忠部曾养性在平阳净水桥发生战斗,而且是根据黄云岫《过净水桥有感》诗注推断。
笔者查阅了隆庆、顺治、康熙、乾隆、民国等《平阳县志》,均没有找到平阳有净水桥,也没有康熙十五年清军与曾养性部在平阳发生战斗的记载,故黄云岫诗中的“净水桥”应该不在平阳。
那么,净水桥到底在哪里呢?根据康熙丙辰年(康熙十五年,1676)清军与曾养性部发生的战事来分析,康熙十四年(1675),曾养性部败退至温州,康熙十五年的战事主要是在温州郡城附近进行的。《时变记略》载:“乙卯(1675)秋八月,曾养性忽疑温州杨城守卖降,自黄岩罢师回温,屠杨一门。徐大鼻亦自处州败,罢师,皆退保温州。大清师蹑追至境,北屯太平岭山,西屯净水新桥山。……至丙辰(1676)五月,忽传令班师,营垒尽撤。”《明季温州抗清事纂》载:“丙辰,海上称永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十七夜,曾营出所制火箭分与各兵,令埋伏于西山相近之佯岙净屿寺诸山下。二更时,潜师出三角(门)外,水陆齐进,投火烧清营盘。傅喇塔用大炮打沉曾船,于火光中登高,望见曾师纪律不整,遂用计诱敌即,令被烧下营移踞上营,谨守要隘。及曙,亲督大军下山交战,曾师大败,被追至将军桥、灰桥等处,归路断绝,或溺或擒,丧失殆尽。都督孙可得、总兵副将李节、何宾等五百五十余人皆阵亡,吴旗鼓全家俱没。养性坠马,浮水逃入城中,坚守不出。五月,傅喇塔撤兵回处州,逐队运炮,陆续启行。至天长岭,曾兵聚于毛垟坡对面山,傅喇塔以伏兵破之。行至灵福,曾师又于袋头山拦截,泊船满港,皆自瑞安、平阳新调而来,傅喇塔乃于灵福西州安营,潜运大炮至凤楼山,复大破之。”
弘治《温州府志》载:“峥水桥,在(永嘉县)十五都。”“(永嘉县)十五都:洋岙、峥水、岙上。六图。”并注释“周行己《浮沚集》卷四《介轩记》:‘佛者安时,避喧于峥水之上,’即此。明后‘峥水’多写作‘净水’,此志尚存古称。”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二》载:“净水(桥),俱在(永嘉县)吹台乡。”上面所说的净水桥在永嘉县十五都或永嘉县吹台乡,此地现属于温州市瓯海区景山街道。所以,黄云岫《过净水桥有感》一诗写到的“净水桥”应该是指现瓯海区景山街道的净水桥。
三、丙辰年净水桥发生的战事
丙辰年,即康熙十五年。黄云岫在诗注里写道:“丙辰,官军败耿兵于此。”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发起叛乱,以响应吴三桂。四月,平阳县城发生兵变,向耿精忠部将曾养性献纳城池,浙南门户大开,曾养性率部长驱直入,致使温、台、宁、绍诸地被曾养性部占领。康熙十四年八月,康亲王杰书率领清军主力入浙,和贝子福喇塔分兵征剿。康亲王自衢州往福建,福喇塔自钱塘江渡绍兴前往温台。福喇塔率军进行黄瑞山之战,阵斩曾养性部将陈鹏,收复天台紫云山,取得首战胜利。康熙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副都统缪赫林、署护军参领额库纳、齐林布、署参领禅拜在白水洋,击败曾养性部镇海都督林冲。二月初一,夺取台州府属仙居城,生擒曾养性部都督佥事朱富,迫使曾养性、祖弘勋从台州逃回黄岩。七月初十,清军包围黄岩县城,曾养性、祖弘勋弃城逃回温州。二十日,福喇塔率军克取乐清。二十日从乐清出发,九月初三在上塘岭的隘口,击败曾养性水师都督张拱垣3万余众。康熙十五年二月十六夜,曾养性、祖弘勋发兵4万,从温州水、陆进行反攻,福喇塔率领副都统吉勒他布、沃仲巴图鲁等满洲、蒙古、绿旗官兵,迎战于温州城西,大败曾军于西山、将军桥等地,阵斩曾养性部都督孙可得、总兵李节等官员300余人、士兵2万余众,曾养性几乎被擒,逃入温州死守。
《时变记略》载:“乙卯秋八月……大清师蹑追至(温州)境,北屯太平岭山,西屯净水新桥山。彼时乘势近城,一鼓可下,但只掳掠子女,无取城意,乡村为之一空,贞女触岩、投水死不计其数。师至瑞安丽岙,丽岙子女亦遭掳。贼在郡,筑巽山白塔一带御师,塘河桥梁皆毁坏绝渡。时人民惊疑,恐大兵恢复,玉石俱焚。幸王师不急攻城,惟溺于女色,屯住偃息。至丙辰五月,忽传令班师,营垒尽撤。子女为所掳者悉驱北去,乡都涂炭,后有往京、省赎回者。”乾隆《瑞安县志·卷之十》亦载:“(乙卯八月大清师蹑追至[温州]境),北屯太平岭,西屯净水新桥,时兵马四出打粮、驱掠妇女。永邑贞女触岩、投水死不计其数。瑞安丽岙一带亦然。贼在温筑巽山白塔一带御师,塘河桥梁自筼筜桥?吴田皆捣坏绝渡。时王师屯净水,曾养性倾五邑之兵夜袭营,连焚二寨。黎明,元帅见贼兵无纪,纵马逐之,贼大溃,尽溺净水歼焉。……王师至丙辰五月卒然班师,营垒尽撤,所掳子女悉驱北去。后有往京、省赎回者。”可以看出,在福喇塔率领清军包围温州时,曾驻扎在净水桥,并在净水桥与曾养性部交战过。交战的时间是在康熙乙卯年至丙辰年,即康熙十四年至十五年。清军驻扎在净水桥及其周边时,纪律十分松懈,对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四、黄云岫其他描写温州的诗
温州作为府城,黄云岫参加科举考试要到温州,赴国子监读书也要经过温州,故其在《静观楼诗集》中留下了数首描写温州的诗。
第一首为《郡城试后游仙岩赠天目和尚》:“战罢风檐作胜游,名场暂撇入丹邱。寻僧初识千花面,拉友欣浮一叶舟。莲社敲诗还索和,松间拂榻荷相留。上方领略无生谛,儒墨谁云道不谋。”此诗是黄云岫在参加了温州的郡试以后,回程路上经过仙岩,与天目和尚相遇,写下相赠。
第二首为《江心屿怀古》:“中川形胜擅雄奇,梵宇年深岿旧基。驻跸曾遗南渡迹(高宗南渡驻跸于此),勤王空集北征师(文天祥募兵勤王)。梅溪书卷龙湫在(相传王梅溪读书寺中,有僧知其前身是龙,诱其书卷),桂海安澜蜃怪移(瓯海尝有蜃气,又名蜃江)。底事沧桑姑勿间,江城如画且题诗。”此为怀古诗,黄云岫在游览江心屿时,联想到宋高宗、文天祥、王十朋等曾在此处居住过,但沧海桑田,往事匆匆,令人感慨万千。
“瓯上流离剧可怜,几番回首欲凄然。”黄云岫《过净水桥有感》一诗,是其经过温州附近净水桥时触景生情,有感于康熙十四年至十五年清军与曾养性部在此处发生的战事而写,这场战事造成了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而且清军驻扎此地时,放纵士兵抢掠妇女,导致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参考文献
1. [清]曾唯辑,张如元、吴佐仁校注:《东瓯诗存》,上海市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 [清]从永清修、吴庆云等纂:《瑞安县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
3. [民国]王理孚修、刘绍宽等纂:《平阳县志》,中华书局,2020版
4. 无名氏:《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
5. 胡珠生著:《温州古代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
6. 滕绍箴著:《三藩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刘凤云著:《清代三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 陈光熙编:《明清之际温州史料集》,上海市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