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文萃 | 凤凰古道

2024年03月22日 15:05:37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陈桂芬 编辑 王秀华

  在阳光和煦、繁花似锦的日子里,我驾车沿着环抱的群山、斑斓的树木到了石塘山脚下,仰望一条古老的蜿蜒的石径——这就是有着900年历史的凤凰古道。该古道又名石塘岭,古名牛皮岭,海拔372.8米,位于石塘山、大布山、焦下山、万盘尖诸山之间,东通石塘岭,南北皆群山,将万全平原与曹村河谷平原分割开,成为瑞平两县的一道天然屏障。

  乾隆《平阳县志》载:“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峨眉之句。”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犁头山一支东北迤为石塘山,上有五峰。又东北为石塘岭,北界瑞安县,岭西有银盌岩。石塘岭东迤为焦下山,高耸入云,四时氤氲不散,其巅有洞,下为香林寺,寺后有飞泉,曰芗岩泉,自洞中流出至寺右为瀑布,有白云龙湫之胜。”

  如今,山脚下通往村庄的古道已被水泥路取代,真正的原始古道,瑞安、平阳段均只有1.5公里左右。我拾级而上,古道宽约1.8米,两边红、白玉兰花交替种植,和周边绿树交相辉映。再往上走,山上简直是树的海洋。路的两边是各种树木,密密麻麻的,藤蔓交缠,真有一种“枯藤老树昏鸦”“路隘林深苔滑的感觉”。

  几百年来,马屿片区的马屿、曹村、篁社等乡镇的村民去温州,都要翻越石塘岭步行到平阳县昆阳镇塘河塘桥埠头、涂桥埠头,坐河轮到飞云马道,再转轮船到温州。因城镇的发展,塘桥埠头、涂桥埠头早已失去功用,现在也难以找到具体的埠头遗址。这条路过去是黄金之道——是商路,也是传送文书、邮件的驿道,为瑞平两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石塘岭是古代征战要道,是军事要塞。据嘉庆《瑞安县志》载:“徽宗宣和二年(1120),县令王公济为拒方腊,集十一乡家一夫曰乡兵,于通他州县要路凡十九,皆设隘守之。”此十九关隘,石塘岭就是其中一处。

  凤凰古道也是一条红色古道。红十三军的雷高升就是率部从瑞安翻过石塘岭进入平阳,然后攻打平阳县城。据《中共平阳党史》载:“1930年5月24日清晨,红十三军军部率一团、黄岩红军游击队和瑞安北区、南区游击队,从仙降出发,分两路向平阳县城进发……右路由雷高升率一团主力3个大队及瑞安北区游击队,经石塘岭、过沙岗、直奔平阳县城西门。”《中共瑞安党史》载:1930年5月24日清晨,红一团、瑞安游击队共1600多人分为两队,分别经山皇、湖岭、塘河和石塘岭,过沙岗到达平阳城下。

  我们到山顶后,得知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因寺庙地处瑞平两地交界,故称瑞平堂。瑞平堂何时所建没有可考依据,但有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当时的住持是慧日。据介绍,原来这里行人络绎不绝。瑞平堂僧人离开后,寺庙年久失修,就此毁坏。2018年,原来寺庙地基上建了瑞平堂第一期工程大雄宝殿。

  瑞平堂四周原有围墙,东侧曾经是关隘,作为古代县界,设卡盘查,起到保护一方平安、收取过路费的功能。现在的关隘已不复存在,但有一处残缺的约2.5米高、1米宽、10多米长的围墙,就是关隘的遗址。关隘遗址围墙上长着两棵大樟树,有130多年历史,樟树姿态挺拔,像威武的战士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

  如今凤凰古道行人稀少,算得上荒山野岭。我在瑞平堂东面的山坳附近遇见一位阿姨,她是瑞安飞云人。在她热心的介绍下,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瑞平堂的往事。

  越过石塘岭岭坪,往下走就是平阳段的古道,这段古道破旧、荒凉,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样貌,可谓原汁原味。从岭坪到山脚,就到了古道的终点岭下村。凤凰古道,四面危峰兀立、山壁陡峭、蓊郁荫翳,山径蜿蜒曲折,在回程下山的路上,我难免心有余悸。南宋诗人陈昌时在《过石塘岭》中写道:“谁凿崔嵬立作门,开山僧老世曾闻。灵风一夜茶初熟,人在半空身在云。”就是描写石塘岭的巍峨与险要。

  由于时间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瑞安、平阳的交通迅速发展,村民出行温州、瑞平两地群众来往很少从石塘岭经过了。石塘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运输功能,但它依然是历史的见证。古道上的石头在碧草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沧桑、嶙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道900年的变迁。

网络编辑:雷鹏

文萃 | 凤凰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