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平 编辑 王秀华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一个村子或者集镇,也都有根源。水头作为一个地名的存在,目前最早见诸文献的当数蔡芳的《游南雁荡山记》。公元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的那个重阳节,时任福建转运副使的蔡芳进士相邀平阳县丞马性鲁游南雁,记曰:“……潮来发棹,抵詹家埠,乘月行二三里许,至径川,憩智觉寺。明日鸡初号,钟声方尽,遂出寺。不数里,过水头,前见数岫远露,如抽乱笋,如架笔格,如横修眉,争献奇状。”
500多年前,整个径川盆地只有东南面的径口市和中北部的三桥里居民比较集中,而此时邑人蔡芳所走过的这一片名叫水头的溪谷原野,山明水秀,但人烟稀少,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五年过后,当明王朝更替进入嘉靖年间,当张家人自闽南安溪迁居后街大片园后,现今意义上的水头街才开始有人安家落户了。万历年间,施家人自平邑蒲门迁来后街水凤尾定居,林家人自闽南安溪迁来后街水凤尾定居。迨至清康乾时期,水头街迎来了一拨人口迁徙潮,沈家人自瑞安县迁居后街,杨家人自闽南安溪迁居后街,戴家人自瑞安县迁居中街灯笼巷,余家人自本乡麻车迁居中街天成,潘家人自永嘉县迁居后街,翁家人自本乡吴潭桥迁居上街等等。一些大户人家货殖水头街,兴建深宅大院,譬如中街有温家人的“温同盛”、方家人的“方厝内”,中街埠头边有李家人的“仁和内”,后街有周家人的“全升内”、蔡家人的“蔡厝内”,后街盐仓巷有王家人的“王厝内”等等。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集聚,水头街蔓蔓日茂,初具规模。到了清嘉道年间,小江南塔院人黄斯统在水头街中段开办“黄大盛”商行,其所经营的南北货热销平文泰,桐油、茶叶畅销沪杭甬,财运亨通,缔造了“黄家半条街”的传奇。其时水头街臻于成熟,店铺鳞次栉比,市声如潮,一派繁盛景象。这一条街肆沿隔岸溪而建,呈东西走向,凡四里许,由上街、中街、后街连贯而成。临街民房多木构,以两层楼房为主,出檐深远,参差错落。那狭长而古朴的卵石路面,油光发亮,流露出凝重的沧桑。
当年水头街的商业繁荣有赖于便利的水路交通,鳌江潮可直达中街林泗爷殿埠头,客运、物流候潮进出埠,昼夜不停。乾隆三十三年(1768)腊月,凤卧湾人黄维雅率侄辈,为方便候船商旅遮风避雨,斥巨资倡建中街埠头亭。平阳县令何子祥得讯,于竣工之日欣然到场祝贺。他亲撰“藉温好似被千幅,乘快恰逢风满帆”亭联,并当场捐薄俸五两银元,而后又作《北港水头造路亭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到过水头街的名人。
嘉庆五年(1800)九月初七,常州名士秦鸣雷带着平阳县丞嵇承烈的两个孩子前往南雁游览。他们在钱仓埠头趁涨潮之机,坐江船连夜出发,黎明时分抵达水头街,入住旅舍。在等待轿夫前来的间隙,他倚靠在旅舍的窗前远望,所见“云容山色,树影溪光,交相掩映,颇足悦目,不觉市廛之喧杂”。初八黄昏,秦鸣雷一行人又回到水头街,仍然入住来时住过的旅舍。
光绪七年(1881)十月初六,温州太守张盛藻离任前想起南雁荡山的好,便邀约司马郭钟岳一同微服巡游。他们一路历经舟车劳顿,在中街埠头殿码头登岸后,在街道上张太守恰巧遇见卫芝生少尹。少尹的寓所在水头老街里,房舍很整洁雅致,他们当晚就留宿在那里。
清末民初,进出水头街比较勤快的算是平邑名流刘绍宽了。刘先生跟水头街的一些乡贤甚是交好,譬如全升内的周康甫、周君坦,源茂内的施菱秋,仁和内的李小湄,日丰内的陈友三、王厝内的王润斋等,这在他的《厚庄日记》里每每提及。诸如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二月,他这样写道:“初四日癸亥,晴。往北港拜客,趁卯潮,未刻至水头街,宿周全升号。晚,康甫先生招饮,施菱秋、李小湄、王润斋、刘槐卿、周君坦同席。初五日甲子,晴。往南湖,至黄煊庭家。煊庭在郡未回,其弟松舟延午酌。午后至赵子琳家,邀晚酌。初六日乙丑,阴。回到水头街,菱秋招午酌。晚,李小湄招饮。初七日丙寅,雨。周君坦招午酌。晚,王润斋招酌,陈少文、世卿均在座。夜,与润斋、世卿、王荣甫为马吊戏。连日均夜寓陈友三家。”
民国初年,被梁启超誉为“徐霞客第二”的蒋叔南来游南雁。他在10月16日凌晨三时起床,五时从钱仓埠登船,冒着绵绵凉雨向西进发,十时到水头街淋泗殿脚码头下船,付船价七角小洋,而后穿过埠头亭,走进中街的南雁客栈进膳。饭后,他雇了一付竹轿前往仙姑洞,付费四角小洋,一挑行李则付费三角。
民国九年(1920)3月28日,一个酒酽春浓的日子,上街金鸡桥畔一家拥有五间店面、三进合院回马廊的商行即将开张。伴随着一阵阵声震屋瓦的鼓乐、鞭炮响起,在众人热切的注视下,掌柜陈宏守和嘉宾孙诒泽一左一右徐徐揭开“国利公司”牌匾。陈掌柜出身于南雁坎头的名门望族,与瑞安孙氏家族有交谊,便特意向有“笔惊京华”之美誉的孙诒泽求墨宝。时任民国总统府顾问兼国务院顾问、国史馆纂修的孙诒泽,适逢回乡探亲。祭扫期间,陈宏守诚邀其来到北港水头街,出席商行的开业盛典。
1938年3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曾山在浙南特委书记龙跃等人的陪同下,自江西南昌一路南下,到鳌江埠乘船至水头大滩码头登岸。是夜,宿水头街。翌日早晨,刘英派郑海啸专程到水头街迎接曾山。他们一行从水头街步行前往山门,参加大屯会议。曾山向刘英、粟裕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指示精神,并商议决定由粟裕率部赴皖南,刘英和一部分干部及三个短枪班的武装留下坚守,作为浙江革命的战略支点。3月10日,刘英随曾山从山门大屯出发,经过水头街,前往大滩码头乘船北上南昌,向东南分局汇报浙江工作。
1940年初夏,曾任浙江第一届省议会审议长的汤国琛,其时已告老还归本邑江南鹏桥故土。时年六十七岁的汤老手捋白髯,溯江而上,走访在水头中街开办油坊的堂弟汤国樑。在堂弟家里,应主人之请,他手书“新公泰”商号以赠。那些定居水头街的汤姓宗亲闻讯后,纷纷争相宴请。汤国琛在水头街逗留两天后,随身携带《爱山亭记》的手稿游走南雁。这是他去年春游仙姑洞时曾答应黄志春道士撰写碑记,此行为践诺来了。
1942年暑期,时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教授携夫人松本米子回家乡腾蛟探亲,之后有一段时间都借住水头中街的“施源茂”。施源茂是灯号,也是一座大宅院,为一大厅六开间的回马廊楼房,其以精致典雅享誉水头街。它的主人施菱秋出身于腾蛟雁堤庄书香门第,光绪初年肇基水头街,十六年(1890)中秀才。施凌秋与苏步青是同乡挚友,今朝苏博士携眷到水头街,是受陈铎民先生之邀,特为磋商筹办平阳南雁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而来。当时苏步青受聘“雁中”名誉董事,后来返回贵州遵义执教期间,欣闻“雁中”办学成绩斐然,他特意给陈铎民校长寄信赋词:“闻道故人挥妙手,越溪深处栽桃李。甚西风鸿雁飞,无笺纸。欲把天吴倾碧海,中原誓把妖氛洗。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从君矣。”表达了自己回乡办学、报答桑梓的拳拳之心。
1949年5月8日,驻扎在水头街的浙保六团宣告起义,北港和平解放。次日,水头街的大街小巷张贴了“欢迎六团官兵光荣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万岁!”等标语。街面上商店照常开门营业,民心安定。5月10日下午,在水头中心小学操场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军民联欢大会。会后举行万人游街活动,以庆祝北港解放。平邑诗人白圭在中街埠头亭里亲眼目睹这一空前盛况,慷慨激昂,口占《水头解放游行祝捷》:“志士终不屈,而今主义伸。廿年尝苦胆,一旦得翻身。北港愁云退,雁山佳气新。水头小市镇,十万尽歌人。”
唐代诗人张祜曾突发奇想:“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千年之前,张公子站在明月桥上看神仙,今天我站在中街栏杆桥头看老街的背影,听过往的跫音,拾起散落在时光隧道里的记忆。我体会到这条有故事的老街是十里八乡的乡民用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艄公一桨一桨摇出来的,是北港内山的簰工用竹蒿一点一点撑出来的,也是到过这里的那些名人一笔一划用心烘托出来的。
在水头街里徜徉,春风盈袖,满眼烟雨柳絮,我心从容。走在那些名人当年走过的街道,我试图还原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现场。两百多年前,何县令给老街留下的亭联今仍然可赏,秦处士眼中的云容山色、树影溪光依然清丽。只是张太守当年住过的房子已荡为寒烟,汤老住过的“新公泰”已搬到国利公司隔壁。刘厚庄的日记,让人感受到北港人的热情好客,他当年玩过的马吊戏,留给今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蒋叔南那不经意的描述,让人管窥当年的风土人情;现嵌在金凤学校墙壁上的“国利公司”石碑,让人触摸到京华风云。曾山、刘英、龙跃当年逐梦前行的铿锵步履,今尤在耳;苏步青曾经心心念念的“雁中”早已华丽转身,遗憾的是“施源茂”渺无影踪,好在白圭所说的“北港愁云退,雁山佳气新”一直真真切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水头人,一个水头街人,我诚心感谢蔡芳进士,是他告诉我水头地名的纪年。岁月的年轮圈圈圆圆,水头街旧事在花晨月夕中隐没于烟火日常。挖掘深藏在百年老街里的人文信息,建构立体的老街,以期赓续城镇文脉,这是本文的初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