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平汪 编辑 王秀华
已经多年没有坐在戏台下看戏了,前些日的一个下午,有人撺掇我去看展演,地点在弓桥路文化馆二楼。这场展演,参加演出的除本县有关剧团外,还有永嘉的京瓯剧团和乱弹剧团,温州的传媒、传播公司。参演的剧种有京、越、瓯、和,还有单档布袋戏、木偶戏、鼓词等非遗剧团和曲艺团的节目,剧种与曲艺同馨,精彩纷呈。
我算不上戏迷,只能算是戏剧爱好者。传承了上辈技艺,我小时候学会了拉琴。样版戏盛行的那个年代,我在高中求学时曾拉京胡,为《红灯记》《沙家浜》伴奏,也曾参加过区和公社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和父亲一起坐在后台上拉琴。我青少年时代看过不少古典小说,那些年,更是看过不少的古装戏,所以对戏剧有点僻好,至今常看电视里的戏剧节目。
展演的节目有京剧《对花枪》《钓金龟》,有越剧《梁祝–草桥结拜》《五女拜寿–哭别》,瓯剧《昆山奇案–装疯》《金宝盆–上路》《虹桥赠珠》,和剧《断桥–逃出金山把妻寻》等,还有木偶戏《李三娘挑水磨粉》、鼓词《牛筋悠扬》、单档布袋戏《闹花灯》。
我非戏迷和票友,不懂戏剧套数,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当然不敢妄议,只觉得人物鲜明,衣冠齐楚,唱念做打,功夫老到。京剧的老生捋髯,维妙维肖;老旦的唱腔,中气十足;武旦的踢枪套剑,动作娴熟;越剧花旦、青衣,动作柔美,唱腔圆润。那水袖舞得如蝴蝶翩翩,似白浪翻腾。舞台上人物轮翻上下,看得人眼花缭乱。
非遗就是非遗,本乡本土的,特别有烟火味。平阳海燕曲艺团的鼓词,年轻女演员的唱词,字正腔圆。牛筋弹得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激昂奋进的感觉。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表演,与我们说闽南话的总有一点隔阂。小时候我也听过,但听不懂,所以早年来老家表演,只能唱一小段插曲,我们称之为“门头词”。如今,我能听懂温州话了,也喜欢上了这门曲艺。
木偶戏和布袋戏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看得最多的表演。木偶戏以前都是多人一台戏,搭个台子,悬挂多重的布幕,提线的人站在幕后,看戏的人看不到演戏的人。好像是用蚕丝做抽线,夜晚的煤气灯下,连丝线也被忽略了,大家只看到木偶在表演。此次平阳县创新木偶剧团表演的《李三娘挑水磨粉》是单人提线,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在提线人的提线抽动下,木偶李三娘步履稳健,水桶提放自如,推磨的高难动作酷肖,而且道具的磨盆里还真的流出液体来了。
布袋戏是由平阳县(山门)单档布袋戏剧团表演的。小时候我们看的也是单人布袋戏,只觉得很神奇。一只布箱放在方桌上,一打开,变成了一座宫殿,流金溢彩。表演者坐在“窗棂”后,也是看戏的人看不到演戏的人。道具人物从两边进出,所有乐器都由一个人操作,有时戏台上同时出现好几个道具人物,我们猜不到是如何操弄的。我最喜欢看那些小刀小枪,山大王带喽啰下山打劫,遇到有功夫的侠客,打斗起来,真好看!以至于现在还想看那打斗场面。
此次布袋戏表演在大舞台上,为了全面展示非遗的精彩,除了略去宫殿式顶盖外,还掀开布帘,让观众看到如何一个人敲锣打鼓,并完成道具人物的表演。布袋戏《闹花灯》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其精彩之处就是所提举的各种道具人物形式多样、动作灵活多变,令人目不暇接。而最令我开心的是,我终于看到了表演者是如何手脚配合,同时敲打锣、鼓、钹的。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